课程简介
在银行及金融科技领域,软件系统正日益呈现出大规模、高耦合、高要求、强监管等典型特征,传统质量管理模式面临挑战。
本课程聚焦大型复杂银行系统的质量治理难题,系统性讲解从质量认知、质量体系构建,到关键质量目标的落地机制,再到组织级分层治理与改进闭环的完整路径。
课程结合行业趋势与银行系统典型实践,强调机制落地与组织匹配,兼顾理论框架与实务操作,帮助企业构建“可理解、可执行、可持续”的软件质量管理模式。
目标收益
1、理解软件质量的核心维度与质量管理、保障、改进的系统关系
2、建立适用于银行系统的质量管理全景图,掌握常见质量机制的设计逻辑
3、熟悉敏捷场景下的质量协作方式、看板管理与工具平台协同作用
4、掌握围绕可靠性、性能、安全等关键质量目标的落地方法与典型机制
5、理解大型研发组织如何构建分层质量组织,建立目标驱动的改进机制
6、结合实践案例,输出适用于自身团队的质量优化方向与行动计划
培训对象
课程大纲
模块一:软件质量的认知与管理体系构建(0.5天) |
目标:建立现代软件质量管理的基础认知,厘清概念、统一语言 内容大纲: 1、软件质量的主要维度 2、质量管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的关系与区别 3、软件工程演进下的质量体系发展 4、银行业对质量的特殊要求与监管因素 分组讨论:本组织的软件质量管理现状与核心痛点 |
模块二:大型复杂银行系统的质量挑战与解决思路(0.5天) |
目标:引导学员理解银行系统的复杂性,并掌握典型质量提升工具链与机制 内容大纲: 1、大型银行系统的典型特征与质量挑战 2、如何借助敏捷实践提升质量可控性(质量节奏控制、看板管理实践等) 3、自动化工具链与工程平台的协同价值(构建端到端的交付流程) 4、系统可观测性对质量的支撑作用(日志追踪、异常检测、指标驱动质量判断) 分组练习:分析本组织交付流程中可能缺失的关键质量控制机制 |
模块三:关键质量目标的落地机制(0.5天) |
目标:聚焦“具体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升质量控制的可操作性 内容大纲: 1、如何定义并拆解关键质量目标(以银行系统为例) 2、如何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工作机制与控制点 3、工具支持与流程嵌入:如何实现从“目标”到“度量”再到“反馈”的闭环 分组练习:为本团队设定一个关键质量目标,并设计对应的控制机制 |
模块四:大型研发组织的分层质量治理与持续改进机制(0.5天) |
目标:提升组织层面对质量的治理能力,实现“上不失控、下能自控” 内容大纲: 1、分层质量治理架构设计以及不同层级的职责界面与质量策略差异 2、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分析 3、与工程系统/管理系统的融合 4、如何激活分层质量改进 分组练习:构建适用于本组织的分层质量治理模型草图 |
模块一:软件质量的认知与管理体系构建(0.5天) 目标:建立现代软件质量管理的基础认知,厘清概念、统一语言 内容大纲: 1、软件质量的主要维度 2、质量管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的关系与区别 3、软件工程演进下的质量体系发展 4、银行业对质量的特殊要求与监管因素 分组讨论:本组织的软件质量管理现状与核心痛点 |
模块二:大型复杂银行系统的质量挑战与解决思路(0.5天) 目标:引导学员理解银行系统的复杂性,并掌握典型质量提升工具链与机制 内容大纲: 1、大型银行系统的典型特征与质量挑战 2、如何借助敏捷实践提升质量可控性(质量节奏控制、看板管理实践等) 3、自动化工具链与工程平台的协同价值(构建端到端的交付流程) 4、系统可观测性对质量的支撑作用(日志追踪、异常检测、指标驱动质量判断) 分组练习:分析本组织交付流程中可能缺失的关键质量控制机制 |
模块三:关键质量目标的落地机制(0.5天) 目标:聚焦“具体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升质量控制的可操作性 内容大纲: 1、如何定义并拆解关键质量目标(以银行系统为例) 2、如何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工作机制与控制点 3、工具支持与流程嵌入:如何实现从“目标”到“度量”再到“反馈”的闭环 分组练习:为本团队设定一个关键质量目标,并设计对应的控制机制 |
模块四:大型研发组织的分层质量治理与持续改进机制(0.5天) 目标:提升组织层面对质量的治理能力,实现“上不失控、下能自控” 内容大纲: 1、分层质量治理架构设计以及不同层级的职责界面与质量策略差异 2、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分析 3、与工程系统/管理系统的融合 4、如何激活分层质量改进 分组练习:构建适用于本组织的分层质量治理模型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