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本课程聚焦软件质量管理与质量提升的核心方法论,涵盖软件质量的六大维度(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深入解析软件质量管理框架(PDCA、六西格玛DMAIC)及质量改进方法(CI/CD、自动化测试、缺陷管理)。同时,针对大型复杂系统的质量挑战,提供模块化设计、领域驱动设计(DDD)等优化思路,并结合敏捷看板工具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课程还涵盖现代工程平台(DevOps工具链、IaC)及系统可观测性(日志、指标、追踪)在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帮助团队构建高效、可靠、可监控的软件系统,降低缺陷率,提升交付质量。
目标收益
1、掌握软件质量核心维度:深入理解功能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关键质量指标,提升软件交付标准。
2、学习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掌握PDCA、六西格玛、CI/CD等质量改进策略,优化开发流程。
3、提升复杂系统质量:掌握模块化设计、领域驱动设计(DDD)等降低系统复杂度的方法,提高可维护性。
4、高效敏捷协作:熟练使用看板工具,优化任务管理,提升团队交付效率。
5、强化工程平台与自动化:掌握DevOps工具链、IaC(基础设施即代码)等现代工程实践,减少人为错误。
6、提升系统可观测性:掌握日志、指标、追踪等可观测性技术,快速定位缺陷,缩短故障修复时间。
培训对象
1、软件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质量保障(QA)工程师
2、项目经理、技术主管、DevOps工程师
3、希望提升软件质量与团队协作效率的技术管理者
课程大纲
一、软件质量维度(1.5h) |
1.1 软件质量模型 1.1.1 功能性 1.1.2 可靠性 1.1.3 可用性 1.1.4 效率 1.1.5 可维护性 1.1.6 可移植性 1.2 测试分析与测试设计 1.2.1 基于软件质量模型的测试分析 1.2.2 基于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测试设计 1.2.3 需求评审 |
二、质量管理核心框架(1.5h) |
2.1 常见框架 2.1.1 PDCA循环 2.1.2 六西格玛体系 2.1.3 质量内建与精益生产 2.2 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敏捷教练SM 2.2.1 QA的定位与核心工作 2.2.2 QC的定位与核心工作 2.2.3 SM的定位与核心工作 2.2.4 企业中各个角色如何协同 2.3组织架构 2.3.1 传统瀑布模式交付组织架构 2.3.2 小型业务驱动交付组织 2.3.3 中型业务多团队协作组织 2.3.4 大型复杂多跨产品协作组织 2.4 案例分享:大型银行的QA/QC/SM协作场景 |
三、质量管理关键实践(3h) |
3.1 需求管理体系 3.1.1 需求与用户故事 3.1.2 需求跟踪矩阵与需求跟踪 3.1.3 大型项目需求管理体系 3.2 代码审查与编码规范 3.2.1 编码规范 3.2.2 代码静态扫描 3.2.3 代码评审Code review 3.3 测试策略与覆盖率 3.3.1 覆盖率体系 3.3.2 单元测试策略与覆盖率 3.3.3 集成测试工具与覆盖率 3.3.4 系统测试工具与覆盖率 3.3.5 基于代码染色的生产级测试 3.4 缺陷管理体系 3.4.1 缺陷与缺陷生命周期 3.4.2 缺陷回溯及度量 3.5 用户反馈与排期发布能力(提升用户满意度) 3.5.1 紧急修复or功能增强 3.5.2 交付能力的度量与排期 3.5.3 发布标准 |
四、大型复杂系统质量提升思路(2h) |
4.1 架构与设计优化 4.1.1 模块化(DDD领域驱动、服务平台化) 4.1.2 技术债务管理 4.1.3 可观测性设计 4.2 开发流程改进 4.2.1 持续集成与交付 4.2.2 测试策略优化 4.2.3 需求与设计评审 4.3 团队协作与文化 4.3.1 知识共享 4.3.2 跨职能协作 4.3.3 质量文化 4.4 监控与反馈闭环 4.4.1 实时监控体系 4.4.2 用户反馈跟踪 4.4.3 问题分析框架 4.5 技术债与演进 4.5.1 重构 4.5.2 自动化测试覆盖 4.5.3 性能优化与瓶颈评估 4.6 工具链与基础设置 4.6.1 标准化工具链 4.6.2 安全合规扫描 4.6.3 容灾与高可用 4.6.4 平台化质量能力 4.7 度量与持续改进 4.7.1 度量与跟踪 4.7.2 PDCA持续改进 4.7.3 行业标杆对比 |
五、敏捷看板实践(3h) |
5.1 看板核心要素与流程 5.1.1 看板属性与使用 5.1.2 管理流动的看板状态 5.1.3 更好的管理流动多泳道体系 5.1.4 与Scrum集合的看板系统 5.2 看板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5.2.1 站会中的看板应用 5.2.2 构建体现质量的看板体系 5.3 看板工具实战 案例分享:某电商看板落地的渐进之路 |
六、工程平台与可观测性(1h) |
6.1 自动化工具链及工程平台 6.1.1 DevOps工具链体系 6.1.2 分自动化与DevOps的结合 6.1.3 后AI时代DevOps的能力突破 6.2 系统可观测行 6.2.1 可观测性三大支柱:日志、指标、追踪 6.2.2 实时监控指标与工具 6.2.3 基于云原生可观测行对缺陷定位的帮助 案例分析:某电商混沌及生产测试能力建设 |
一、软件质量维度(1.5h) 1.1 软件质量模型 1.1.1 功能性 1.1.2 可靠性 1.1.3 可用性 1.1.4 效率 1.1.5 可维护性 1.1.6 可移植性 1.2 测试分析与测试设计 1.2.1 基于软件质量模型的测试分析 1.2.2 基于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测试设计 1.2.3 需求评审 |
二、质量管理核心框架(1.5h) 2.1 常见框架 2.1.1 PDCA循环 2.1.2 六西格玛体系 2.1.3 质量内建与精益生产 2.2 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敏捷教练SM 2.2.1 QA的定位与核心工作 2.2.2 QC的定位与核心工作 2.2.3 SM的定位与核心工作 2.2.4 企业中各个角色如何协同 2.3组织架构 2.3.1 传统瀑布模式交付组织架构 2.3.2 小型业务驱动交付组织 2.3.3 中型业务多团队协作组织 2.3.4 大型复杂多跨产品协作组织 2.4 案例分享:大型银行的QA/QC/SM协作场景 |
三、质量管理关键实践(3h) 3.1 需求管理体系 3.1.1 需求与用户故事 3.1.2 需求跟踪矩阵与需求跟踪 3.1.3 大型项目需求管理体系 3.2 代码审查与编码规范 3.2.1 编码规范 3.2.2 代码静态扫描 3.2.3 代码评审Code review 3.3 测试策略与覆盖率 3.3.1 覆盖率体系 3.3.2 单元测试策略与覆盖率 3.3.3 集成测试工具与覆盖率 3.3.4 系统测试工具与覆盖率 3.3.5 基于代码染色的生产级测试 3.4 缺陷管理体系 3.4.1 缺陷与缺陷生命周期 3.4.2 缺陷回溯及度量 3.5 用户反馈与排期发布能力(提升用户满意度) 3.5.1 紧急修复or功能增强 3.5.2 交付能力的度量与排期 3.5.3 发布标准 |
四、大型复杂系统质量提升思路(2h) 4.1 架构与设计优化 4.1.1 模块化(DDD领域驱动、服务平台化) 4.1.2 技术债务管理 4.1.3 可观测性设计 4.2 开发流程改进 4.2.1 持续集成与交付 4.2.2 测试策略优化 4.2.3 需求与设计评审 4.3 团队协作与文化 4.3.1 知识共享 4.3.2 跨职能协作 4.3.3 质量文化 4.4 监控与反馈闭环 4.4.1 实时监控体系 4.4.2 用户反馈跟踪 4.4.3 问题分析框架 4.5 技术债与演进 4.5.1 重构 4.5.2 自动化测试覆盖 4.5.3 性能优化与瓶颈评估 4.6 工具链与基础设置 4.6.1 标准化工具链 4.6.2 安全合规扫描 4.6.3 容灾与高可用 4.6.4 平台化质量能力 4.7 度量与持续改进 4.7.1 度量与跟踪 4.7.2 PDCA持续改进 4.7.3 行业标杆对比 |
五、敏捷看板实践(3h) 5.1 看板核心要素与流程 5.1.1 看板属性与使用 5.1.2 管理流动的看板状态 5.1.3 更好的管理流动多泳道体系 5.1.4 与Scrum集合的看板系统 5.2 看板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5.2.1 站会中的看板应用 5.2.2 构建体现质量的看板体系 5.3 看板工具实战 案例分享:某电商看板落地的渐进之路 |
六、工程平台与可观测性(1h) 6.1 自动化工具链及工程平台 6.1.1 DevOps工具链体系 6.1.2 分自动化与DevOps的结合 6.1.3 后AI时代DevOps的能力突破 6.2 系统可观测行 6.2.1 可观测性三大支柱:日志、指标、追踪 6.2.2 实时监控指标与工具 6.2.3 基于云原生可观测行对缺陷定位的帮助 案例分析:某电商混沌及生产测试能力建设 |